close

保羅在臉書上敲我:「Yo man, long time no see!好幾年沒回國了,我這次只待兩個禮拜,有空咱們聚聚吧!」

「怎麼這麼不巧?」我心想。因為最近剛接了幾個大案子,搞得焦頭爛額,沒時間也沒心情給保羅回電。雖然一開始答應得很爽快,但一個多禮拜過去了,因為久久無法赴約,原本聚餐的心情,也從期待轉為壓力。

某晚,我還在錄音室跟電腦和MIDI鍵盤抗戰時,嗶嗶一聲,是保羅的簡訊:「吃了沒?」

看手錶,七點多,這時才發覺肚子已經在咕嚕叫。

「剛好我就在你附近,給我幾分鐘碰個面好吧?我馬上就可以到!」他寫。

想想,再不約,保羅又要回美國了。雖然還陷在工作狀態中,我還是勉強答應。

走到路口,看到保羅剛下計程車,穿個潮T外搭休閒西裝外套,容光煥發。我呢,踩著拖鞋,鬍子沒刮,實在是狼狽之極。他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:「這不就是我們當年一起喝啤酒把妹的老地方嗎?實在太巧了!」

「是啊!附近開了間不錯的小餐廳,可以去坐坐。」我說。

原本我只容許自己給保羅一個小時,但幾年不見,兩人一坐下,便聊開了。從我們認識到現在,保羅的事業有了神奇的發展,實在令人羨慕

十幾年前,身為DJ的保羅曾經想在台灣開一家專賣黑膠的唱片行,卻被身邊的長輩們紛紛勸退。沮喪的他去了美國西岸,某天在派對上認識了一家夜店老闆,一拍即合,兩人成為合作夥伴。不巧,網路公司的泡沫化,造成美國經濟的重創,老闆被迫脫產,保羅則把整家店頂了下來。剛好,當年政府開始強烈支持環保運動,保羅把夜店變成「綠建築」,還安裝了可以把舞客的動力轉為能量的「發電舞池」,受到許多關注,而運用這個優勢,他接著開了一家「環保壽司餐廳」,專賣海洋保護協會認可的海產。看到不少「樂活」人士來消費,他又趁機開了瑜伽教室、靈修中心、現代畫廊...

快轉十年,當年只是一名小DJ的保羅,竟然登上了美國《企業家》雜誌封面,接受《紐約時報》專訪,成了大老闆,最近舊金山的新中央火車站又即將開在他的店的正後方。光是地產就讓保羅賺翻了!

「你好幸運!」我讚嘆。

「我是很有福氣!」保羅說:「也碰過好多鳥事!不過我一直深信,一切的打擊背後都是機會。當年想開店,被大家潑了冷水,雖然是個打擊,但也剛好,我在遠方碰到了貴人,也創造了轉機!」

當我們離開餐館時,已經是兩個多鐘頭後了。目送保羅上車,我突然想起最近正在看的一本書:《幸運的配方》。作者李查・韋斯曼是一位心理學者。他一直想知道,為何某些人似乎走得一帆風順,有些人卻坑坑吧吧?一番研究之後,他發現,幸運兒的生活並沒有什麼不同,但他們比一般人懂得善用巧合。

當你剛好看到有適合的案子時,會向老闆毛遂自薦。就是當你原本要買的東西沒了,也會試試別的牌子。除了積極應變之外,幸運兒另外一個特質就是正面態度。迷路了,他們剛好趁機探險。犯錯了,他們剛好借機學習。

保羅就是這樣,他最常用的語助詞,就是「剛好」。他隨時都覺得人生充滿了機會,經驗也確實驗證如此,但其實,那些剛好的機會常常是他自己製造的,就像他當晚剛好在我公司附近,但重點是他拿起了電話聯絡。若他沒傳那個簡訊,誰知道我們再隔幾年才會碰到面?而當我埋入工作時,把任何的邀約都被視為「不巧」,也實在需要檢討。工作當然需要專心,但最強烈的執著經常無法帶來最高的效率,反而會因此而讓我們捨去一些良機善緣。

因為我們當晚的聚會,過了幾天,保羅從美國打來,介紹了一位音樂人朋友,而以他的協助,讓我把手邊最困難的製作案順利完成了。要是沒跟保羅吃到飯,我可能現在還在錄音室裡撞牆呢!你看,多巧!

所以,從今開始,我多多提醒自己:少說「不巧」,改說「剛好」。我決定要讓自己更像保羅,成為一個「剛好」人!

(此文摘自劉軒散文集《跳痛人生》)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